生鲜新零售模式创新策划三大升级战略

2020年的疫情改变了大多数国内企业的发展,以线上运营为代表的企业数字化获得了快速发展,以生鲜到家、商超到家等为代表的生鲜电商新零售平台随之风起,大量的生鲜刚需消费被激活,中国企业数字化品牌营销策划经营进入了“数字化技术驱动”时代,基于粉丝生鲜产品交易标签、生活标签、地理标签营销策划活动标签等智能汇总赋能生鲜新零售电商体系,生鲜电商新零售平台的品牌策划营销创新不断。

生鲜电商新零售商业策划创新,势在必行。2020年的国内经济受到了疫情冲击,“数字品牌策划营销”成为各生鲜电商新零售策划经营的“突破机会点”所在,更是生鲜营销策划的“创新立基点”,活化生活消费特质,刷新生鲜电商新零售经营,生鲜企业,必有大发展、大前景。

生鲜电商新零售平台策划,“三大升级战略”是要务。平台价值再升级,从投资向“赋能”进化,从单一平台向“多元生态”进化。生鲜消费再升级,人群从价格型向“品质型”进化,从“一二线中心型引领”向“多点开花”演进。生鲜竞争再升级,从单一渠道经营向“全渠道经营”发展,从单一的门店竞争向“数字化生鲜平台”发展。

“三大升级战略”之一:平台价值再升级,从投资向“赋能”进化,从单一平台向“多元生态”进化

国内生鲜互联网平台持续占据着竞争优势,BAT等互联网巨头的“生鲜生态经营”高效推进。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表明,阿里直接控股和自建的方式进入生鲜电商领域,包括自建盒马鲜生,持股高鑫零售(大润发优选)和苏宁(苏宁易购)、收购饿了么、通过天猫和苏宁投资易果等;腾讯系通过与京东、永辉超市、美团合作的方式进行生鲜电商的布局,并且直接投资了每日优鲜。互联网巨头布局相对完整,生鲜电商新零售平台策划经营成了“巨头游戏”。

生鲜新零售

纵观国内生鲜电商新零售的发展,其已经从传统的“运营至上”向“规模化发展”挺进,从关注用户规模向生鲜品类扩张、用户生鲜生活融入及生活消费全渠道品牌营销策划演进,从单一的互联网巨头投资向“资本投资+运营赋能+联合会员打造+资源互通”等全方位平台赋能发展,从单一的蔬菜生鲜消费向“生鲜流量入口+生鲜食品大品类集合+生鲜生活服务”生鲜大生态发展,平台价值再迭代,“生鲜集合消费”再升级。

“三大升级战略”之二:生鲜消费再升级,人群从价格型向“品质型”进化,从“一二线中心型引领”向“多点开花”演进

生鲜消费用户量持续增长,年轻化特征明显,生鲜时尚化、品质化和年轻化消费特征突出。根据移动大数据、华西证券研究所等综合资讯表明,在 2017 年 8 月-2018 年 8 月期间,生鲜电商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用户规模增长在 200%以上,36岁以上人群用户增长接近90%,随着冷链物流的发展,生鲜电商的布局下沉,以及随着年龄增长和消费习惯的培养,生鲜电商有望保持高速增长,在生鲜消费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。

生鲜电商APP

随着农改超、菜场数字化转型等新型生鲜数字化的推进,生鲜消费从时尚型、新鲜性水果购买向“生鲜全品类消费”发展,年轻消费人群的关注度在提升,一二线城市的互联网发展推动生鲜品牌策划营销的“遍地开花”,三四线市场随着互联网巨头的“市场下沉策略”使数字品牌营销策划广受关注,多生鲜社区经营、多商圈经营扩张,成为生鲜电商新零售平台策划经营的常态。

“三大升级战略”之三:生鲜竞争再升级,从单一渠道经营向“全渠道经营”发展,从单一的门店竞争向“数字化生鲜平台”发展

根据艾媒咨询、华西证券研究所等综合资讯表明,到家模式、社区团购模式、线下门店+到店模式等生鲜电商新零售模式风行国内,尤其是“线下门店+到店”模式,该模式下的四种门店类型基本覆盖社区、商圈100-3000m,贴近社区增加消费便利性,生鲜销售占比基本在 50% 以上,基本围绕家庭高频消费的蔬菜、水果、肉蛋类商品为主,门店装饰和布局一般较为精致,提升消费体验,引领生鲜行业创新风尚。

线下门店O2O

生鲜行业经过多年发展,其已经形成了社区生鲜日常消费型、办公生鲜时尚型及商圈经营品质型等多类消费人群,生鲜渠道已经从单一的菜市场、生鲜超市、大卖场等线下渠道向线上生鲜电商、门店到家等全渠道品牌策划营销发展,门店对于生鲜消费者来说不但可以现场购买生鲜产品,而且可以享受生鲜美食,更可以在离店时获得更加智能化的生鲜商品智能推荐,导购成为个人及家庭生鲜消费的“新鲜生活顾问”,有价值,有特色。

生鲜电商新零售平台策划经营,激活用户的生鲜消费是第一步,创新生鲜新零售品牌策划营销思路,刷新生鲜爆品设计、门店服务、离店经营等全渠道营销策划举措,点亮品质型人群的生鲜商品智能推荐,放大线上购买、社群拼团成交、门店美食服务等数字品牌营销策划,生鲜企业关注这些,做好这些,定能迅猛崛起!

售前咨询热线

021-68094600

在线咨询

Copyright © 2015-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微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ICP备15037786号-3

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7834号